6月2日,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非遗工坊,庆阳香包刺绣市级传承人宗水红(右)正在制作香包。新华社记者 任延昕 摄
新华社兰州6月9日电(记者 任延昕 王博)夜幕初降,街角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透出五彩的光。散步路过的居民们被熟悉的乡音和曲调吸引,走近发现楼内“别有洞天”——剪纸、布贴画、香包等极具本地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装点在墙壁上,非遗传承人们在一旁飞针走线、吹拉弹唱,给好奇的来客们展示各自的拿手绝技。
这是一间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非遗工坊,坐落在县城人流密集的街巷上。它由华池县文化馆在2022年设立,面向公众免费开放。
(相关资料图)
华池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琛介绍,这里主要展览庆阳剪纸、香包制作、南梁说唱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还会不定期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来表演、授课。
他表示,不少非遗项目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壁垒,很多时候大家可能很感兴趣,但是缺乏体验或了解的渠道。“我们打造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空间,目的就是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全民共享。”
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。目前,像这样的非遗工坊在全国有2500余家,涉及纺染织绣、雕刻塑造、食品制作等多类非遗项目。
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庆阳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得益于独特的历史、地理和人文环境,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数量众多、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庆阳香包绣制、剪纸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已传承数百年。
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底,全市共有国家级、省级等非遗传承人800余位。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如何延续、创新传统非遗项目,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参与热情,非遗工坊的设立也在帮助他们破题。
在华池县非遗工坊一楼宽敞的大厅里,甘肃省级非遗南梁说唱的传承人们正在排练他们的新曲目。他们三人围坐一圈,怀抱三弦、腿绑快板,伴着节奏有说有唱。对于初来乍到的听众来说,理解方言唱词并不容易,但这种说唱表演形式仍然极具感染力。
48岁的南梁说唱市级传承人刘小平说,自从有了非遗工坊,原本散落各地的传承人便有了一个相聚、学习、交流的平台。几乎每晚七点到九点,他们都聚在这里,一起琢磨新唱词、演出新曲目,有时还会在短视频平台直播表演。
“南梁说唱有了一片成长的土壤。更多的人通过非遗工坊了解到这种艺术形式,喜欢它的人就会来关注、学习,我们也不怕招不到学生了。”他说。
6月2日,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非遗工坊,甘肃省级非遗南梁说唱的传承人们在排练新曲目。新华社记者 任延昕 摄
49岁的庆阳香包刺绣市级传承人宗水红就通过非遗工坊成功招到了20多名“学徒”。他们年龄各异,有的是大学生,有的是来学手艺创业增收的附近居民。虽然与老一辈拜师学艺的形式不同,但对于宗水红来说,有“新鲜血液”的加入是可喜的变化。
在非遗工坊的二楼,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市级传承人、35岁的李庆英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这里。“几乎每天都访客不断。好多人慕名前来,一边逛,一边拍照,遇到感兴趣的能聊上半天。”李庆英说,入驻非遗工坊后,她的工作室不再冷冷清清。
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,她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,也在利用专长革新传统工艺。她改进了布贴画的用料,并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更贴合现代审美,还设计了一批年轻人爱用的布贴画文创产品。
“新一代传承人也要不断提升和学习,利用好新的平台和技术,让传统非遗融得进日常生活,真正‘活’起来。”李庆英说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极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